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唯一官方网站

峰汇珠宝叶向洲:年产700万件的“黄金屋”,用20年打造的“黄金乐园”|探访珠宝产业带源头(第三季)水贝实录
2025-06-09 447 来源: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唯一官方网站
分享:


你能想到吗,一座藏有几千册哲学书籍的图书馆,居然属于一家黄金工厂!

从水贝出发,驱车近30分钟,就能抵达这里——峰汇珠宝学问产业园。但这里的哲学,可不止于书籍。

步入主楼,大堂高挑,开阔明净;通往车间的连廊挂着色彩丰富的画作,让人如行走艺术馆间;车间里,音响放着愉快的音乐,工人们伴着节奏投入工作;工厂里找不到一个积灰的角落,甚至连室内的千株绿植,都不见一片枯叶……

园区里的一切,都在将峰汇的精神内核悄然道尽:品质,细节,人本。

这是叶向洲用20年打造的“黄金乐园”,也是他在一遍又一遍潜心打磨金石中淬炼出的“黄金哲学”。


01  企业经营之道  “品质/细节/人本”哲学

1989年,17岁的叶向洲拜师学习传统黄金珠宝制作技艺,开始了打金生涯。他花了四年时间,向师父学习“真功夫”:熔、锤、压丝、拔丝、绕花、錾刻、焊接……手头绝活炼成的同时,匠人精神也在那时深深融入他的血液里:产品即人品,匠心即诚心。

2005年,叶向洲创立峰汇珠宝,誓言要打造“独一无二的精品”。他相信“产品会说话”,也相信每一件闪耀的黄金珠宝饰品,都是“人”的诚心在打造,是制造者“心灵的结晶”,他更坚信,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20年创业路,看似漫长,实则转瞬。叶向洲将“品质、细节、人本”的哲学融入企业经营之道,为峰汇的产品注入了更多技术和人文内涵,也让其成为中国多个头部黄金珠宝品牌重要合作伙伴。

但他把自己谦虚为一个“搬运工”:“我就是通过大家的工艺、设计、创作赋能这些头部品牌,尽可能多地去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黄金珠宝首饰要做到完美更是几乎不可能。但是我把完美当成一个目标。完美是无止境的,触不到底的。创业20年来,大家一直在向着完美的方向追求,所以即使达不到完美,产品的品质也会越来越高。”叶向洲说。他不想给自己设限,因为一切有太多的可能性。

追求完美,不给自己设限,这位从学徒工一路升级为贵金属首饰大师的黄金珠宝制造者,还将凝结出更多“心灵的结晶”。


02  以匠心铸人心  大咖专访

南方+:您17岁就拜师学习传统黄金制作技艺,这段经历对您的个人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叶向洲:这段学艺的经历对于我的人生、事业的影响和帮助非常大,四年的学艺过程奠定了我从事黄金珠宝事业的第一块基石,让我几十年都坚定做这个行业。

我在1989年开始学习传统的打金工艺,那个时候黄金制作基本上是纯手工,没有任何机器,四年里我跟着师父潜心学习打金,感受到了一种匠人精神,现在来讲叫做“产品即人品,匠心即诚心”。

制作一个产品,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就像庄子讲的,大家制作产品的时候,要“以天合天”,就是你要全身心地投入,要达到专心、专注、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产品它才会是制造者“心灵的结晶”。

南方+:2005年您开启创业之路并成立了峰汇珠宝,创办企业的初衷是什么?发展至今,企业的规模和产品覆盖情况如何?

叶向洲:其实那时候想法很简单。30多年前到20多年前,黄金珠宝行业还处在比较初始的发展阶段,主要的消费需求是比较纯的可以佩戴的黄金,那个时候的产品谈不上多好的工艺,但基本上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我想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什么叫与众不同?我用一个很简单的词来形容它,就是精品。

当然所谓精品的概念是很泛的,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讲,我觉得是要比当时市场的产品更精致一些。具体来讲,香港和台湾的黄金珠宝产业相比大陆要提前发展个几十年的时间,所以那个时候我更多地是想对标台湾和香港的产品来做。

从学艺到进入工厂,包括后来做管理,一共16年的时间,我觉得自己也有那么多的积累了,有必要把自己的精品展现出来,让更多的消费者去购买。

创业到现在20年,似乎很长,但实际上也是一转眼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定位是做精品。所谓的精品,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属于素金。其实20年前我就已经开始在做黄金加上贝壳、宝石的这一类产品,只是产品虽然好看,也挺年轻化,但是那个时候市场的需求量肯定还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还是以销售普通的黄金饰品为主。

除了做独一无二的精品产品之外,我还有另外一个定位。因为我做工厂,大家的产品要提供给广大的终端品牌,我不希翼我的产品做出来,给这一家又给那一家,那就变成全国都有同一个产品,我觉得在终端来讲它是没有竞争力的。

所以我当时有第二个想法,就是要“一对一”,也就是说我创作出来的产品,给到每一个品牌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系列给甲品牌,另外一个系列给乙品牌,这样产品在终端就不会同质化。

20年前开厂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这个理念到现在为止我是没有改变的,无外乎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的经济迅速、稳健地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都富裕起来了,大家对于黄金珠宝产品的需求更加高阶了,消费需求每三年五年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近期来讲可能每年都变得都不一样了。

20年过去,大家的产品应该说已经涵盖了全部黄金珠宝品类,当然是侧重于以黄金材料为主体的品类,已经到达了珠宝级的黄金。这么多年下来,全品类的黄金珠宝饰品加上学问创意,品类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一年的产量大概在500万到700万件,多的时候,一天要生产1万多件产品。

南方+:在峰汇的管理理念里,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如何通过这些理念凝聚团队力量,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叶向洲:经营企业大概七八年以后,我就开始意识到,经营企业其实很不容易,它不仅仅是潜心做产品,还得用人,因为产品是人做出来的,我觉得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那怎么去拢人心?如果我没有一定的常识或者与时俱进的理念,我想我很难去跟我的团队沟通交流,毕竟大家有几百人,甚至之前有上千人的团队。各种各样不同学历、不同性格的人都聚在一个团队里面,需要找到一些共同的理念。

2017年底到2018年,我带着管理团队以及员工代表,编写了一本峰汇企业哲学学问手册,我取了个书名叫《峰哲》。整整一年的时间,大家把我过去从业十几二十年的心得,伟大的成功的企业家的经验,还有过去的一些好的理念,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经典中跟做人、做事、经营企业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转化成为峰汇的语言,出版了这本《峰哲》。

《峰哲》最核心的要素我觉得是三点:品质,细节,人本。

最重要的是品质,因为不管企业学问多么的完善,最终要沉淀汇集在产品上。产品会说话,产品即人品。产品是一个企业对待品质的理念的载体,也是制造者“心灵的结晶”。所以这个经营理念就是为了去打造高品质的产品,我的要求叫“缔造完美品质”。

我很清楚,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黄金珠宝首饰要做到完美更是几乎不可能。但是我把完美当成一个目标,完美是无止境的,触不到底的。创业20年来,大家一直在向完美的方向去追求,所以即使达不到完美,产品的品质也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差。

如果团队或制造者不能够提升心性,不能够真正地专业、专注地制造产品,产品是很难做好的。

第二是细节。有时候大家也说经营由细节决定,当然从高的层面来讲,也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大家从做产品的角度来讲,细节肯定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特别重视看不见的地方的细节,比如公共洗手间不能有异味,不能有积满灰尘的死角,触碰不到的看不见的地方,都要按照企业的标准实行,甚至整个工厂室内的一两千棵绿植,是不能有枯叶、蚊虫、灰尘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要打造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员工一进来,他看得见摸得到的地方都是洁净的,他能把这种洁净带到他制作的现场去,注意别人看不见的细节。

所以我一直在引导这样的理念,通过环境来影响大家,让大家养成一种习惯,来到这个很洁净的环境,你绝对不会随便丢东西落东西,让所有的员工,哪怕是昨天刚来,看到工厂的细节,他就会进入角色。

第三讲人本。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培养人,那就要用大家的经营理念,跟大家实现理念共有,让大家来学习同样的东西,逐步地改变过去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向好的方面去发展。除了做产品,大家还会培养员工,持续给到大家去外面学习或者内部培训的机会。

我还是希翼每一个有缘人来到峰汇之后,大家能够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员工有不同程度的成长,因为只有成长了之后,他的物质才能够成长。

作为经营者的我来讲,其实每年都要面临大环境的变化、行业的挑战,所以自己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去学习。

我学习到的东西,我希翼我的团队也能同样学习到,所以我会带着核心管理层学同样的东西,然后带着全员共同学习,通过漫长的时间,大家一点一点积累,在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的这些好的理念上形成一种共同语言,大家才能够形成合力,才能够凝聚在一起。

南方+:您作为资深技术员,既掌握传统技法又深谙现代工艺,在您看来,黄金的传统手工制造与技术创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叶向洲: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看似矛盾的两个东西,一个是传统,一个是新技术,好像是冲突的,但实际上在大家黄金珠宝行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传统是新技术的根基,新技术又能够给传统赋能,所以要把这两者用好。

从工艺表现来讲,黄金珠宝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比如三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就已经有金面具,欧洲也有一些时间比较长的工艺传承,大家去故宫,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的黄金珠宝首饰文物。

黄金珠宝首饰文物上有譬如炸珠、珠化、花丝、錾刻、锤揲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的工艺,属于非遗,但是现在来看,现代的产品其实也离不开这些。

现在展现在首饰上的这些工艺,过去纯粹靠手工,过去的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干这个事情。现在如果完完全全要用非遗工艺手工来做一件产品,可以做得更精致,可是效率会很低,制作成本会非常高。

科技就给到了传统以赋能,比如3D打印。那些戒指、手环、吊坠的胚型可以通过3D打印铸造出来,再加上手工制作。但是你完全看不出来任何使用机器的痕迹,它的效率可能高十倍百倍,而且制作得更加标准,看上去又很极致,质量更高。

科技赋能传统非遗手工,让广大消费者都能够拥有产品,同时它看上去既不失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新技术融在里面。

南方+:在您看来,传统手工的温度感与工业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冲突?

叶向洲:其实也没有冲突,因为黄金珠宝本身,像金属、宝石嘛,比较冷一点,一些手工,譬如花丝、錾刻,就会柔一点。机器的东西也是一样,纯机器加工出来会感觉比较冰冷一点。

但是大家可以通过现在的数字技术去模拟手工,所以跟刚才所讲的话题是一样的,它并没有什么冲突,是可以把两者交融起来的。

我一直的理念是,做黄金珠宝首饰一定要让它戴上去看起来有温度,不能是那种冰冷的感觉,所以除了手工之外,还要赋予黄金珠宝首饰一些学问内容。

南方+: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峰汇珠宝的黄金珠宝业务如何更好地与数字化相结合,开拓新的发展局面?

叶向洲:可能有时候人们会觉得黄金珠宝是比较传统的,好像数字化难以介入进来,但实际上这十年左右,从经营管理到制作产品,大家不断地在把数字化融到其中。

在产品制作上,大家通过3D打印技术取代了很多人工,通过数控机床CNC加工中心取代了很多完全靠手工的制作,效率也会很高。

在经营管理上,大家现在阿米巴经营,通过ERP系统可以细化到每天、每月的经营数据,对于经营决策来讲,能够做到很高效。

在产品设计上,这几年也在通过技术赋能,譬如3D建模。过去起版是手工去做制作银版,去雕蜡,需要很丰富的经验、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把版做得满意。现在就可以用3D来虚拟建模,这样效率变高了,年轻人进来培养个三两年,就可以建一些基础的模具,通过时间的积累,他就也能够成为3D建模大师,不用十年二十年的老师傅了。包括产品设计出来之后,不用完全等版出来后再拿给客户看,可以通过3D技术直接渲染出一个很真实的效果图给到客户,有问题再修改。

所以数字技术在黄金珠宝行业的应用,其实已经有蛮多年的时间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黄金珠宝行业就是传统行业。我一直都认为,黄金珠宝行业,它既是传统行业,又是时尚行业,也是科技行业。大家现在融入了这些数字化技术、智能机器,大家企业已经获得了“专精特新”、国家高新,还有行业的第一批“绿色工厂”,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这也纯粹是人本的投入。

南方+:您认为传统珠宝企业拥抱数字化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叶向洲:我已经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将近十年的时间,我觉得没有什么阻力,还是在于观念上的转变,像大家刚才讲,如果把黄金珠宝定义为传统行业,你可能就会排斥数字化。

如果你把黄金珠宝定义成科技行业,你就会觉得数字化本来就是应该做的。

我对黄金珠宝还有一种定义是学问产业。黄金珠宝饰品的工艺学问都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还融入了各种文创进去,为什么不能成为学问产业呢?

所以,你的思想其实会影响你如何面对数字化。

南方+:黄金珠宝行业正面临年轻消费代际更迭与跨界竞争(如豪侈品、科技品牌入局)。峰汇未来将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技术融合或商业模式创新,重新定义“黄金”在新时代的学问符号意义?

叶向洲:我认为我进入黄金珠宝首饰行业是很幸运的,因为它是常青行业,只要人在,这个行业就存在,所以我觉得做这个行业很幸福。

但是它的挑战就是每一个时代社会的变化、消费群体需求的变化,这个我认为是很难预测,甚至是不可预测的。

但是我觉得要围绕产品。这两年我对于好产品的定义是,它需要看上去有高级感,要有品质,要有设计感,要有内容,要有文创,还要有美感。

所以我觉得现在要做产品,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当然每个群体有不同的需求,20岁的、30岁的、40岁的或者每个年代的人们,他们的审美也都不一样。

所以大家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会把人群划分出来,60后需要什么,80后需要什么,00后需要什么。当然年龄也不代表对于产品的认知需求,还有兴趣爱好、性格、圈子。比如,打乒乓球的、游泳的、打高尔夫球的、跑步的,在家里的、做电商的……每一个群体对于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

所以对于大家做企业做产品的人来讲,其实难度比十年前二十年前要大很多倍,夸张一点讲,以前只要是黄金,只要能戴,就可以卖。现在不是了,不是说高工艺就好卖,还要看好不好看,产品极不极致,产品表现力符不符合需求。

所以大家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会设计不同的东西,譬如说大家设计了“致敬名家”系列,把全球的艺术家,像蒙德里安、草间弥生等这些大画家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满足对艺术有特殊追求的群体他们的需求。要去非常充分地满足消费群体。

从未来整个产品的发展来讲,其实最重要的是好工艺,甚至是多工艺结合,而不是单一种工艺。还有就是多材料的结合,比如黄金、K金,融合钻石、宝石、半宝石,甚至木材、塑料、贝壳,所有能够用到饰品上的东西,大家都有可能去创造它,所以叫“多工艺多材质”方向。

再一个就是加上学问。过去大家更多注重的是形和工艺上的表现,从2018年开始,大家不仅要工艺好,还要有学问。大家做了敦煌的“丝路秘境”,做了故宫文创,做了宋代美学,近来大家也在开发唐代的产品。还有藏传的产品,各种少数民族的产品,细化到各个民族的特色中来,要把大家的华夏学问尽可能多地应用到产品中来,要满足消费者除了对黄金这个材料载体以外的精神诉求。

南方+:您个人最期待突破的产业边界是什么?

叶向洲:不要给自己框死,如果你自己框“死”你是做黄金的,那你就永远就跳不开黄金;如果你一直把自己锁在所谓的珠宝钻石,那你就融入不了黄金在里面。

所以现在的黄金饰品,要叫“珠宝化”的黄金饰品。除此之外,要多工艺、多材料结合,甚至要跨越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大家的工厂现在是广东省工业旅游点,因为大家的核心理念中就有“利他、开放”。我开放给大家的客户、同行参观交流,开放给社会参观交流。大家还特意建了一个全哲学书籍的图书馆,陈列了全球几千册的哲学书籍,叫龙岗图书馆峰汇分馆,便于大家来这里阅读交流。

大家还打造了非遗金工传习馆,也是给到全社会,特别是院校的老师学生来这里参观交流学习研学的一个地方。大家也做定制,包括企业定制、个人定制、结婚定制等等,不是说一定需要把产品做完以后到店里面去卖,而是希翼通过大家来到这个工厂,能够感受制作的现场,可以在这里找到或者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有时候你自己是想不到的,你看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可能是你想要的,你就会提出一些想法,大家可以去实现。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不要给自己限制,我觉得有太多的可能性。

南方+:从业这么久,您也见证了深圳水贝等广东珠宝产业带形成以及渐成规模的历程,这几年随着国潮的兴起,行业里流行的古法工艺让东方美学再次惊艳世人。您认为学问自信会为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被赋予更多传统学问的中国珠宝品牌能否开拓出更广泛的海外市场以及走向更高的舞台?

叶向洲:其实中国黄金珠宝行业的发展也就近二三十年,我是1989年入行的,其实行业到了将近2000年才相对开放一些。

其实不仅大家这个行业,中国的其他行业,比如服装、餐饮等,在改革开放后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方式和方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过去在中国没有钻石这一说,但是因为有一些机构在推行钻石的稀有性,比如“一颗永流传”这种价值观,所以中国的市场毫无疑问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因此黄金珠宝行业就不仅仅是黄金,铂金、钻石等品类甚至一度对玉石、黄金饰品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曾经K金、铂金、钻石都在中国占了非常大的市场,也成就了很多做这一类的品牌。

对于深圳来讲,可能更多的是做黄金珠宝首饰。首饰不仅仅是黄金,里面也包含着珠宝,消费市场更多地可能是在中国或者华人范围内。

其它地方包括香港、番禺,他们的产品有黄金,也有更广泛的珠宝,是以加工出口为主。

只是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家确实学到了西方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但是中国毕竟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学问,肯定也有很多好东西。大家骨子里的价值理念,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服装或者饰品,这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学问所决定的。

世界在变化,市场在变化,大家做产品也得跟着格局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大家国家这些年倡导学问自信、学问复兴、学问输出,这个时候大家就要做大家中国的学问、中国的元素、中国的表达。

但是从市场需求来讲,这些产品是做给中国人或者做给全球华人的。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中国学问也可以出海。譬如从去年到现在,大家跟世界黄金协会在做很多的沟通和交流,要让中国的黄金珠宝首饰走出去,去到东南亚,去到中东,甚至去到欧洲。

但产品不一定就是中国的元素,因为大家已经进入了国际视野,已经能够从学习借鉴到超越再到弯道超车。黄金珠宝在工艺技术、材料上,其实这些年整个行业也在很努力地创变。

大家可以做东南亚的元素,做中东的元素,做欧洲的元素,做全球的元素。

所以走出去就是要用以深圳为主的全国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设计创造出全球有需要的产品。

我觉得对于黄金珠宝首饰产品来讲,学问自信、学问复兴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我认为特别是在深圳,大家把握住了这个方向,所以开发出来的产品更符合当代消费群体的精神诉求。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